|
第七期讀書分享會(北京篇)2018-09-10 10:58來源:第七期讀書分享會(北京篇)
時間:2018年9月07日 14:00 -16:00 地點:北京公司會議室 參與人員:孔筱龍、宋葉、杜嬌、姚劍鋒、魯丹丹、王力、田志斌、孫瑋澤、田豹 (按敘述順序排列) 記錄人:杜嬌 今日讀書分享會分享內容: 宋葉《最后一頭象》 沈石溪所著小說,講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雙版納的一個寨子插隊時,見到了曾經與日寇作戰的最后一頭戰象已經五十多歲的大象嘎羧。沈石溪與它成了好朋友。兩年后的一個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來,它向養象人波農丁要回一直廢棄的象鞍,讓沈石溪和波農丁幫它裝上。在和寨子告別后,嘎羧獨自上路去迎接死亡。沈石溪和波農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幾十年前作戰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頭當年在抗戰中死去的戰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時,它靜靜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戰友們永遠地聚在一起。 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里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恒的友誼。此時,痛苦、憐憫、敬佩、感動等種種復雜而凌亂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那頭象的一幕幕真情在腦海中不停地回蕩著。 我們應該善待這些大自然送給我們的朋友。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拋去貪婪的想法,共同保護我們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孔筱龍《陶文鵬說宋詩》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天下有兩種人,斯有兩種詩”,一種是風情神韻擅長的“唐音”,一種則是筋骨思理見勝的“宋調”。宋詩說起來似是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半壁江山,“唐宋詩之爭”更是持續了上千年。但在大眾心目中,宋詩要么被唐詩掩蓋了光芒,要么被宋詞奪去了陣地,別說半壁江山,連應有的地位也還差距遙遠。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條不容忽視,就是宋詩在“經典化”的路上,還走得不夠遠:宋詩中的佳作,還有不少淹沒在二十余萬首的巨大數字之中;即使已經發現的精品,也還闡揚得不夠、解讀得不深、流傳得不廣。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我讀到《陶文鵬說宋詩》時,不免生出相見恨晚之感。因為我相信這本書所展示的宋詩獨造之境、巧構之思,一定有助于宋詩走出“唐詩宋詞”的陰影,走向更廣闊的讀者世界,從而贏得更多的愛好者。 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的宋詩選本,不過“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評價角度。全書所選二十八位詩人的三十八首作品,以蘇軾最多,共九首,其次是陸游四首,梅堯臣、王安石、黃庭堅、陳與義各兩首。這六位詩人里蘇軾是宋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自不必多言;其他幾位如王安石乃宋調中極有唐音色澤的大家,陸游為南宋詩壇巨擘,其他三位則涵括了“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兩宗(黃庭堅、陳與義),再加上入選一首的王禹偁、歐陽修、蘇舜欽、陳師道、楊萬里、朱熹、文天祥等人,可謂已經勾勒出宋詩發展的輪廓,大體展現出宋詩的深廣度與**性。 杜嬌《遇見未知的自己》 該書作者張德芬,曾當過臺視新聞主播,經歷過失敗的婚姻,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公司營銷經理,卻以憂郁癥收場。最終,張德芬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2002年起,她決定全力追求內在心靈的世界。2007年,張德芬根據這幾年的心靈感悟創作了自己**本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 一位都會白領階級的女性通過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學生)間的對話,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進而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主宰著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時提供了如何解決這些模式的實際有效方法,從而解脫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 姚劍鋒《偷影子的人》 《偷影子的人》(原文名Le voleur d'ombres)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一部小說,也是其第10部作品。故事講述了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愿意說出口的秘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伙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這部作品展現了馬克·李維溫柔風趣的寫作風格,有催人淚下的親情、浪漫感人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氣息和溫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織,帶給讀者笑中帶淚的閱讀感受,是一部喚醒童年回憶和內心夢想的溫情療愈小說。 魯丹丹《誰的青春不迷茫》 作者劉同帶領讀者一起正視自己的過去,迷茫一直都在,人們需把握好現在,直面未來。 講述奮斗小青年劉同十年逆襲人生故事。寫給那些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的一部作品。一個人,十年光陰;一座城,瞬息萬變。在《誰的青春不迷茫》中,奮斗小青年劉同十年逆襲人生,給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小說中作者以**人稱的方式述說自己對過去十年的感悟和認知,從大學到如今工作的這十年作者所經歷的事和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勸解大家青春的迷茫人人都有,希望讀者能夠從作者身上找出答案,看清自己,走出迷茫的青春。 《誰的青春不迷茫》沒有華麗的語言,有的只是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感悟。文章始終以**人稱述說現在,以當代人為背景親情吐露的思想。 《誰的青春不迷茫》中充滿人性的光輝,更有自我的深度剖析,但更多的是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真摯和執著,該書不算出彩的封面,不算知名的作者,不算精美的插圖。小說留給人們的是回味無窮的思索,因為它有真摯的語言,有人性的思考,有樸素的插圖。在這“三有”中間流露出專屬青春的淡淡憂傷、絲絲迷茫、淺淺快樂、點點淚痕。 在《誰的青春不迷茫》中,字字準確無誤的擊中了現代都市人心中的軟肋,又點明告訴他們自己所應有的心態。回頭望望,看看自己走過的每一個步子,每一個腳印,每一段路,有欣喜、有懊悔、有痛苦,但是沒有缺點的青春又能怎能稱得上是青春。字字準確無誤的擊中了現代都市人心中的軟肋,又點明告訴他們自己所應有的心態。回頭望望,看看自己走過的每一個步子,每一個腳印,每一段路,有欣喜、有懊悔、有痛苦,但是沒有缺點的青春又能怎能稱得上是青春。 王力《白夜照相館》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抵御外界的努力,而是向內探求自我的勇氣。 本書選用了王蘇辛眾多作品中最具代表的14個神行百變的故事,這14個故事仿佛是我們置身的現實,每一個故事 都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每一個故事都能夠讓讀者迅速擊退心中僅保留的那道閱讀防線,快速進入故事當中。 白夜照相館坐落在驛城的一條老街上,顧名思義,是一家照相館。驛的意思是中轉站,休息,旅店的意思,驛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個城市,這里的居民大都是外來人,新移民,對他們來說,驛城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白夜照相館比較特別的是,只拍全家福,而且價格低廉,**任大師傅在世時,一前一后收了兩個徒弟,男徒弟趙銘,女徒弟余聲。兩個徒弟都是照相館的**批顧客,他們是驛城的新移民(也就是從其他地方流落此地的漂泊之人),也許是和照相館的大師傅投緣,所以就都留了下來。但是在此之前,他們才得知照相館長期以來得以維持生存的一個秘密,即一直在進行的黑色交易——依據顧客的需求(包括年代、具體的家庭成員人數等),偽造全家福。 趙銘和余聲接手照相館已經九年,他們是好伙伴好助手,有情,但是沒有結婚,沒有在一起,共同延續著偽造全家福的業務,整個驛城的人都是清楚的,照相館的營業時間是晚上七點和十一點之間。 去到白夜照相館的人,都是在摧毀自己的過去,創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以示他人 李瑯瑯便是他們的一位顧客。她先是去到白夜照相館,提出了自己的偽造需求,在取到成片后,徑直去見了男友劉一鳴,并給他看了自己偽造的全家福,要求對方和自己下個月就結婚。在這之后,有兩個男人因為李瑯瑯的原因也去了白夜照相館。一個就是劉一鳴,他去的原因和李瑯瑯一樣,偽造一張全家福;另一個是李瑯瑯的前男友,他把對李瑯瑯的憎惡感轉移到了余聲身上(本來對余聲也是憎惡的吧,憎惡她所干的行當),當即捅了余聲一刀(不是致命的,余聲第二天就出院了)。 故事的結尾,李瑯瑯和她的前男友,以及劉一鳴三人發生爭執暴斃,同時,照相館所在的街道發生火災,趙銘在匆忙中想要叫醒余聲,卻發現余聲早已不見蹤影。余聲問趙銘:“你愛我嗎?如果我們不干那件事(應該是指現在照相館偽造全家福一事),或者離開這兒,我們會結婚嗎?”趙銘并不想離開,只想保持現狀,覺得這樣玩著挺好的,不到玩不下去的那一天是不會離開的,趙銘不愿意為了余聲放棄已經擁有的,而余聲為了重新開始,放棄了和趙銘一起逃離火災現場。 生活在“驛城”的移民把“驛城”當作自己“新的故鄉”,然而“驛城”終究是“驛城”不是“家”,只能暫住,而非久居,漂泊者只能通過這個中轉站去尋找下一個‘故鄉。 對于那些早早離開故鄉的人,這張“地圖”比原鄉更能代表“故鄉”。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甚至適應在新的環境中急劇變化的自己,這說起來簡單,實則艱辛。 田志斌《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讀史可以省身,讀史可以明志。《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它一部純粹草根的作品,能激發廣大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興趣,在讀史的過程中瞻仰先賢們的風采,領悟先賢們的道理。 這部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同,重點刻畫了歷史人物的心理描寫,令人看后回味無窮。該書涉及人物眾多,線索繁雜,沒有一個中心人物可以貫穿起來,加上明朝是一個十分強盛的朝代,期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還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 孫瑋澤《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作者是高銘,該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了解到瘋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本關于精神病人的書,但內容并不是對精神病患者的嘲諷或者同情,相反,更多的是一種對精神病人的尊重,對他們異于常人的世界觀的尊重。作者通過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了解他們的世界觀,看他們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并將其訪談結果凝結為此書,讓我有幸可以在閱讀此書之后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觀。 角度不同,世界便不同。這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后**的感悟。生活中對精神病人的聯想或許最直觀的便是瘋瘋癲癲,對人身具有危險性,況且精神病人犯罪是不需要負法律上的責任的, 所以還是遠而避之為好。但是在閱讀此書過后,我發現許多精神病人比自己想象的要聰明的多,之所以將他們定義為精神病人,只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和 我們正常人的世界觀不同罷了。可是用辯證法的觀點去看,在精神病人的眼里,我們才是那個不正常的人。 上一篇: 9款沙門氏菌顯色培養基概覽
下一篇: 第七期讀書分享會(上海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