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不會用激勵機制調整自身行為2017-11-29 11:15來源:生物360
《自然 - 通訊》發表的一篇研究 Development of corticostriatal connectivity constrains goal-directed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 顯示,當面對一項艱難任務時,青少年可能不會用激勵機制(比如獎勵和懲罰)來調整他們的行為。研究稱,這種缺乏目標導向的行為很可能因為青少年的大腦連通性(負責介導認知努力的大腦區域和估計激勵價值的大腦區域之間的交流)仍然正在發育。 隨著年齡增減,高風險 vs 低風險目標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
之前對成人的研究表明獎勵是一種有效動力:成年人在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回報的目標上更努力工作。然而,該結論是否也適用于青少年并不明確。
在這項研究中,美國哈佛大學的 Catherine Insel 及同事讓 13-20 歲的志愿者參與一項叫“行星任務”的認知測試,若他們能正確排列行星圖片,他們能獲得或高或低的金錢獎勵或懲罰。與此前研究結果相符,19 或 20 歲的參與者在高獎勵和懲罰的風險任務中表現更佳。然而,激勵風險并沒有影響更年輕的青少年的表現。作者表明,將行為表現與激勵風險配對的能力取決于大腦中對價值做出反應的區域和引導認知判斷的區域之間的連通性。更年長的青少年在面臨高風險時,這兩個大腦區域的連通性更高,而年齡更小的青少年卻并無此反應。這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無法調整行為。
實驗任務和結果。參與者觀看低風險或高風險的提示,然后進行八項目標測驗。此案例中,參與者被指示按下按鈕進行測驗(有隕石坑的行星),不作出回應即不進行測驗(有條紋的行星)。正確的回應可以獎勵 1 美元(高風險)或 0.2 美元(低風險)。不正確的回應會損失 0.5 美元(高風險)或 0.1 美元(低風險)。結果表明年齡和風險之間有明顯的相互作用,年齡越大,在高風險任務中表現越佳。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在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追求高風險時,青少年對激勵做出的反應與成年人不同,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連通性仍在發育階段。該發現暗示進行中的大腦發育可能在整個青春期形成動機對認知行為的影響方式。 下一篇: 破解超級細菌耐藥性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