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目錄
  • 細胞培養進口血清
    進口胎牛血清
    進口新生牛血清
    進口豬血清
    馬血清
  • 支原體檢測盒及標準品
    常規PCR檢測試劑盒
    熒光定量PCR檢測(qPCR法)
    支原體DNA提取
    靈敏度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特異性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PCR定量標準品(可用于方法驗證)
  • 支原體祛除試劑
    細胞中支原體祛除
    環境支原體祛除
    水槽支原體祛除
  • 干細胞培養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試劑
    DNA污染監測
  • RNA病毒研究試劑
    RNA病毒檢測試劑盒
    病毒RNA提取
  • PCR儀器及配套產品
    DNA污染監測祛除
    PCR/qPCR儀性能檢查
    PCR試劑
    PCR試劑盒
    PCR預混液(凍干粉)
    熱啟動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檢測
    食品檢測類產品
    食品微生物檢測
    細菌PCR檢測
歡迎來到 威正翔禹|締一生物官方網站|咨詢熱線:400-166-8600
咨詢熱線
400-166-8600

產品目錄
  • 細胞培養進口血清
    進口胎牛血清
    進口新生牛血清
    進口豬血清
    馬血清
  • 支原體檢測盒及標準品
    常規PCR檢測試劑盒
    熒光定量PCR檢測(qPCR法)
    支原體DNA提取
    靈敏度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特異性標準品(方法驗證用)
    PCR定量標準品(可用于方法驗證)
  • 支原體祛除試劑
    細胞中支原體祛除
    環境支原體祛除
    水槽支原體祛除
  • 干細胞培養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試劑
    DNA污染監測
  • RNA病毒研究試劑
    RNA病毒檢測試劑盒
    病毒RNA提取
  • PCR儀器及配套產品
    DNA污染監測祛除
    PCR/qPCR儀性能檢查
    PCR試劑
    PCR試劑盒
    PCR預混液(凍干粉)
    熱啟動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檢測
    食品檢測類產品
    食品微生物檢測
    細菌PCR檢測

Curr Dev Nutr:大豆具有治療癌癥的效果!

2017-11-01 11:02來源:生物谷

最近,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癌癥中心的研究者們發現食用大豆提取出的染料木黃銅(genistein)具有抑制乳腺癌發生的效果。

這項研究發表在《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雜志上。文章結果表明染料木黃銅能夠保護BRCA1基因的穩定,而后者則對于組織乳腺癌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乳腺細胞表面具有雌激素受體,它能夠受到雌激素的影響調節細胞的生長。利用靶向該受體的藥物,醫生們能夠運送化療藥物進行靶細胞的殺傷。然而,對于多數乳腺腫瘤來說,該受體出現缺失的情況,導致化療藥物變得不再有效。

對于沒有雌激素受體的癌變細胞來說,則需要用到靶向其它兩類受體的藥物。而對于缺乏所有三類受體的乳腺癌細胞,也就是所謂的“三陰性乳腺癌”來說,目前并沒有有效的化療方法。

BRCA1是一類腫瘤抑制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它能夠保持DNA的穩定,防止癌癥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生。當BRAC1出現異常后,機體抵抗癌變的能力就會下降。盡管目前有少部分乳腺癌是由于BRAC1突變引發的,但仍會出現甲基化的修飾導致其活性受到影響。BRAC1基因的“沉默”使得其失去作為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環境中的一些致癌因素,例如煙,紫外光照等等,會導致細胞表面AhR受體的激活,進一步抑制BRAC1基因的活性,最終導致細胞癌變的發生,而大豆中發現的這類化合物具有靶向AhR受體進行活性阻斷的效果。

目前細胞水平的實驗已經獲得成功,研究者們正在利用乳腺癌小鼠模型進行活體研究,如果結果符合預期,那么他們將進一步推向臨床試驗。

資訊出處:Team explores anti-breast cancer properties of soy

參考資料:

Donato F Romagnolo, Micah G Donovan, Andreas J Papoutsis, Tom C Doetschman and Ornella I Selmin. Genistein Prevents BRCA1 CpG Methyla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Activ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June 2017, 1 (6) e000562, doi:10.3945/cdn.117.0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