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腸腫瘤干細胞巢研究—從潘氏細胞談起2017-03-09 12:39
來源:腫瘤防治研究雜志,2017年,2月第44卷第2期 游俊浩1, 薛峰2, 顏兵1 作者單位:1.572000 三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海南分院腫瘤科;2.250031 濟南, 中國人民解放軍94528部隊醫(yī)院門診部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03391) 【摘要】近年來,對腫瘤干細胞巢的深入研究開啟了腫瘤研究的“巢”時代,結直腸癌是實體腫瘤的典型代表,有較為典型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是腫瘤干細胞巢研究的可靠模型。潘氏細胞是正常腸上皮的重要組成細胞,對腸干細胞具有重要的支持、保護等作用,是腸干細胞巢的關鍵成分之一。然而目前在結腸上皮惡性轉化中,以潘氏細胞為代表的干細胞巢成分的作用如何尚有待研究,進一步研究潘氏細胞和腸干細胞的相互關系,從而推導其在結腸腫瘤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可能作用,將有助于對腫瘤干細胞巢的進一步了解,同時也可為結直腸癌臨床治療提供潛在的新靶點。 【關鍵詞】腫瘤干細胞巢;結腸癌;潘氏細胞;信號通路 0 引言 結腸癌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之一,我國2015年新發(fā)結直腸腫瘤達37.63萬例,死亡19.1萬例,不論是新發(fā)病例還是死亡病例,均位列惡性腫瘤前5位。腫瘤干細胞及腫瘤干細胞巢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即將開啟腫瘤研究的“巢時代”。然而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難點仍未獲得突破性進展。結直腸癌是實體腫瘤的典型代表,具有相對清晰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現(xiàn)以正常腸上皮細胞組成成分之一的潘氏細胞為例,淺析此類細胞在結直腸腫瘤惡性轉變中的可能作用,為未來腫瘤干細胞巢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1 正常腸上皮細胞組成成分及潘氏細胞的主要作用 人類的腸道系統(tǒng)大體上可分為小腸和結腸,其上皮細胞來源在胚胎發(fā)育上均起源于內胚層,全部小腸和右半結腸來源于中腸,而左半結腸來源于后腸。這種同源性決定了小腸和結腸在組織結構上的相似,但由于兩者功能上的差異,使得在腸上皮組成成分上有所不同,而有意思的是同樣是結腸,在某些時候,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仍展示了這種起源上的細微差異。 健康者腸上皮由以下幾類細胞組成,分別是腸干細胞、潘氏細胞、腸上皮細胞、腸內分泌細胞、杯狀細胞以及Tuft細胞等,見圖 1,這些細胞從下往上依次排列,形成腸腺窩。人類腸上皮經(jīng)歷著快速的更替過程,平均更替時間為3~4天,但有兩種細胞的更替周期有所不同,這就是分布在腺窩底部的腸干細胞和潘氏細胞。對于腸干細胞,目前認為其存在兩類不同來源,分別為Lgr-5陽性的干細胞和Bmi-1陽性的干細胞(+4位置),其中前者分布在潘氏細胞環(huán)繞之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是腸上皮不斷更替的主要動力;后者位置一般分布在潘氏細胞之上,相對不活躍,目前研究較少。 |